《人生畢旅》代跋
Category : 書序與跋
那時候的我,熱衷於認識心儀的作家,以能爭取到名家之作刊登在自己參與的雜誌為榮,以為這就是編輯該做的事。慢慢的,隨著接觸面擴大,結識層面逐漸繁複多樣。不久,結交了《中國時報》人間副刊高信疆先生(高公),目睹他和轉任《聯合報》聯副主編瘂弦先生之間的競合關係,深深震撼了我。那一段臺灣副刊史上的黃金歲月,容許千奇百怪的嘗試,使編輯這行業的內涵,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;高、瘂雙雄對峙的局面以及社會深層剛萌芽的革新意識,突破了傳統思維,激起洶湧波濤。尤其是高公與各個階層密切結合,讓編輯透過工作平台,取得不同面向的發言權,幾乎釀成一場社會改造運動。
高公隱退後,副刊又回歸初始素樸的文學模式,已不復當年站在潮流前沿了。但,隨著「開放社會」來臨,轉戰出版界與雜誌界的編輯,仍延續了已內化為本能的創新意識,投入職場。
我就是從那時代背景走過來的受益者。
那些日子裡,在前輩和同儕那裡,偷學到不少「不足與外人道」的各家優點,譬如:朱一冰的誠懇;瘂弦的睿智、圓融、包容而成其大;隱地的編輯創意;小巨人沈登恩的豪氣;殷允芃的「時時以天下為念」、高希均的「引領潮流」、高信疆不從俗的創新與改革魄力;王榮文的人才策略;林獻章的「但取一瓢飲」;張默捨我其誰的無私奉獻……,人人都是我的老師。
從詹宏志身上見識到的,卻是嶄新的遊戲規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