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回到六O年代》自序

《回到六O年代》自序

Category : 書序與跋

出一本書,就像種一棵樹。拿一次版稅,等於樹上結果子。作家把一本書稿交給出版社,無非希望年年有果子吃。每棵樹都能結果子,作家就可以到國外度假,吸收養分之後再吐絲。七O、八O年代,甚至有「版稅屋」、「版稅車」的名稱,對眼前還在靠寫稿維生的作家來說,不但無法相信,還覺得不可思議。現在出版一種書,初版一、二千冊,能銷完已經感謝天地,主要,如今的書,都是草本植物。草本植物是不結果的。

書種愈出愈多,印量愈來愈少。出版市場的變化和電影業頗為相像,當年幾家電影院,看電影的人數以千計,現在的電影院均採小廳制,幾十個座位,仍然坐不滿,一場電影,竟然出現觀眾三、五人……所以一本書只賣出幾百本甚至幾十本也就沒什麼好抱怨的。每年出書量三萬五千種,天天有一百種新書進入賣場,寫書的人多了,讀書的人少了,圖書市場供過於求的現象嚴重,書店大量把書退回出版社,也是不得已的做法。

問題可能出在「速度」──我們活在一個一切講求「速度」的時代,科學進步,高速輪轉機日以繼夜地製造「印刷品」──包括劣質的垃圾讀物,以最快的「速度」送到我們眼前,「優雅」離我們遠去,於是,大家閱讀價值觀紊亂、錯字滿篇的書報雜誌,也習慣書上謬誤的資訊,粗糙尾隨「速度」之後,帶來的是一個消化不良的時代,讓我們患了暴食和憂鬱症,此時應該思索文學的力量。讀文學書可以讓我們的一顆心安靜下來,放慢腳步,唯有發揮自省的能力,許多內心苦悶才能得到抒解。

文學就像一座植物園。植物園一直存在著,許多人從來不曾踏入植物園照樣過著日子。不讀文學書的人看來還佔絕大多數,因為不愛文學,不讀文學,不接近藝術和音樂,一顆心隨著社會群體焦慮變得暴躁不安。 許多人喜歡到歐洲旅行,但沒有把歐洲人愛閱讀的觀念帶回來。如果我們的社會,到處都是書店花香,到處有詩歌朗誦,到處有音樂歌舞劇上演……人和人之間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傾軋……說來說去,文學不能像宗教一般佔據我們心房一角,缺少人文素養,缺少閱讀習慣,是我們眼前頗為傾斜的社會最需扶正的。

Pages: 1 2 3 4 5 6

Leave a Reply

爾雅出版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