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見一本書,看到一個時代_周昭翡
Category : 書評與讀後
對隱地而言,光談七O年代想必不過癮,他繼而話說重頭,回到五O年代的篳路藍縷的克難生活,有的已消逝僅存於記憶中,有的像穿越劇般隨時代而繼續變貌,中華商場、眷村的誕生,學生壓馬路看市井風情,台北是散步的天堂。黃包車到三輪車到計程車,木材燒火到煤炭球燒飯到瓦斯爐電鍋;林海音的名篇〈豆腐一聲天下白〉,交錯著街上的木屐聲和挑擔子賣豆腐、茶葉蛋,修傘補網補玻璃絲襪,還有擦皮鞋賣報紙,構築了一幅流動且鮮活的圖景。
更多的文章著墨在當時幾個藝文刊物:潘壘的《寶島文藝》,師範的《野風雜誌》,程大城的《半月文藝》,懷人憶文,為專業研究者提供史料線索,為一般讀者講述當年文史掌故。
這樣既是生活的、又是文史的,間或蒐錄如實呈現所談及篇章的雜敘方式,彷彿過往多次跟隱地先生閒話家常,然後看他從記憶之篋中翻找出珍稀之寶,在偶然與必然之間看一本又一本與書相遇的故事。這種寫作形式,目前看來似乎還無法定位,或可稱作「文壇史」。1975年爾雅創辦迄今超過四十年了,正是寫下了台灣文壇重要的一頁歷史。他2017年又持續完成六O年代的爬山精神、八O年代的流金歲月,九O年代的旅遊熱,與前面七O年代的文藝風與五O年代的克難生活,合為「年代五書」。隱地說自己是「從年少寫到老的書生」,書寫不僅是精神思維的呈現,也逐漸是身體的挑戰,孜孜不倦的書寫與閱讀都為他帶來更多內心的滿足。書如此深刻地影響了他,也影響了我。我們在其中尋找、觀看並安頓自己。
原載《聯合報 ‧ 周末書房》2017.12.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