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《回到五○年代》談我的五○年代_張世聰
Category : 書評與讀後
報紙是最好的傳播媒介。一九五O年余紀忠先生創辦《中國時報》的前身—-徵信新聞;一九五一年王惕吾創辦《聯合版》,這兩家報紙再加上由中國國民黨創辦的《中央日報》,為五O年代帶來許多衝擊:思想的衝擊,國際視野的衝擊,政治的衝擊等等。我的成長歲月是伴著《新生報》、《聯合報》、《中國時報》而長大的,尤其是中時的許多海外專欄,影響我更深。那時的專欄都是由名家執筆,高瞻遠矚,見解宏觀,以家國為重,真有振聾發瞶的效果。《中央日報》的副刊常能脫離黨派,追求文學的真、善、美,後來《中國時報》人間副刊起用高信疆,《聯合報》副刊由詩人 弦主持,形成良性的競爭,兩報都廣設文學獎,評審公允,鼓勵後進,對臺灣文壇貢獻卓著。隱地說:「余紀忠重視文藝副刊,若地下有知,今日仍以《中國時報》為名發行的報紙,『人間副刊』竟然一週僅剩四天,他必氣煞。」(頁七八)(編註:現已增為五天)
一九五八(民國四十七)年,我們有必要特別關注一下,這一年臺海發生八二三砲戰,當初如果臺灣打敗了,我們大家的命運恐怕都要大大改寫。在蘆溝橋對日本人開第一槍的吉星文團長也在這個戰役中犧牲了;也因為兩岸關係嚴峻,詩人洛夫一九五九年奉派金門,住在潮濕、陰暗、緊張、寂寞的地下碉堡裡,寫下非常著名的《石室之死亡》長詩。隱地在一九五八年這一篇專文中特別提到一個詩人︱覃子豪,他引研究覃子豪的年輕學者劉正偉的話說:「覃子豪不管生活遇到任何難題,他永遠不忘自己生命的主奏,就是詩、詩、詩,於是他寫詩、評詩、辦詩刊,並扶植年輕輩對詩有興趣的人,他是真正的『新詩播種人』。」(頁一四九)老一輩的人執著於自己的理想,畢生傾其全力去追求內心的想望,覃子豪對楊喚的早逝感到惋惜與悲痛,因為他是一個愛才的人。而作家歸人更是一輩子都在為楊喚的詩作「敲鑼打鼓,還不停地幫他編詩選,一本接一本出版。」(頁一四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