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無共鳴年代》序_蕭蕭
Category : 書序與跋
「年代五書」以及其後的《帶走一個時代的人》、《大人走了,小孩老了》、《美夢成真–對照記》,隱地都以一貫的斷代、繫年的方式在書寫,對於隱地這種獨樹一幟的「繫年」寫法,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廣電傳播系碩士、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教授的亮軒(馬國光,一九四二–)曾以「另類文史」稱之,根據亮軒的觀察與比對:「歷代繫年體作品,大多以史筆自許,不作貶褒,更無個人性情。」他舉例說中國百餘年來屢受列強欺凌,郭廷以的《百年日記》也未曾透露個人喜惡。但隱地的年代系列不避個人性情,讀來彷彿可以跟作者共同經驗活生生的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,有著繁華歷盡,滄桑易老,至終竟有不勝凋零之感。所以他的結語是:「隱地以史筆為基礎骨架,以文學筆法注入靈魂血淚,引發讀者重入現場,有史家之周延,有作家之性靈。」
亮軒,是一位能將人生經驗、厚重經典,透過如珠的妙語,化為綿綿不絕生命力注入讀者心靈,彷彿醇酒香氣經久不散的作家,他的讚語將隱地的史筆散文推向一個類經典的亮麗位置。
與隱地、亮軒略同時代的張素貞(一九四二–),以〈卻顧所來徑〉為題,一起「回首文學人美好的七O年代」。周昭翡(一九六五–)曾主持正中書局、《中央日報.副刊》、《聯合文學》、《印刻文學生活誌》的編輯檯工作,面對隱地的「年代五書」《五十年臺灣文學記憶》,她說:「遇見一本書,看見一個時代」,她以女性的細膩、文青的崇敬,這樣看待:「既是生活的、又是文史的,間或蒐錄如實呈現所談及篇章的雜敘方式,彷彿過往多次跟隨隱地先生閒話家常,然後看他從記憶之篋中翻找出珍稀之寶,在偶然與必然之間看一本又一本與書相遇的故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