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印記》代序_隱地

《印記》代序_隱地

Category : 書序與跋

「國聯」尚未在臺灣成立之前,一九六三年的臺灣電影事業,以公家機構投資為主,譬如「中影」是國民黨的黨營事業,「臺製」是由省政府經營,而「中製」則為軍方投資的電影機構,可見六O年代的臺灣電影,黨、政、軍色彩濃厚,都負有政治宣傳的目的。而李翰祥在臺灣創立「國聯」,卻帶有相當多的理想主義色彩,心裡一直想拍一些屬於他那一代中國人的電影,事實證明,李翰祥的「國聯」在臺成立,雖僅短短不到六年,卻先後拍了十九部電影,並大量選用文藝創作作品,搬上銀幕,譬如一九六八年的《破曉時分》,是朱西甯的同名小說改編,由宋存壽導演,姚鳳磐編劇;一九六九年的《冬暖》,改編自羅蘭的小說,李翰祥親自執導;一九七 年的《黑牛與白蛇》,改編自楊念慈的同名長篇小說,由林福地導演,均得到影壇和文壇一片叫好聲,且贏得相當大的聲譽!而改編自瓊瑤小說的《幾度夕陽紅》和《菟絲花》,均造成話題,票房亦大放異彩,此外與「臺製」合作的《西施》,拍攝期間,更是新聞媒體的焦點。

當年「國聯」大本營設在臺北市靠近植物園的泉州街一號「鐵路飯店」內。江青的宿舍就在一樓,大本營從早到晚如市集,四面八方人來人往。江青說:「李翰祥導演喜歡聊天,當時臺灣文學、藝術界人物都是他的座上賓,高陽、郭良蕙、楊念慈、鄒郎、司馬中原、朱西甯、卜少夫、平鑫濤等」;此外,李導演「還到處招兵買馬;買著作版權,請編劇、找導演,還成立製片小組,對製片成本絕不吝嗇,每一部電影的拍攝都精益求精。同時還請陳來奇先生在臺灣辦了完全沒有廣告的《電影沙龍》雜誌,簡志信參加了編輯的工作……」

Pages: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

Leave a Reply

爾雅出版社